找到相关内容522篇,用时3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“无相颂”与佛法大意

    烦恼暗宅中,常须生慧日。邪来烦恼至,正来烦恼除。邪正俱不用,清净至无余”。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”,也是说的这个道理吧。   附:十一善心所   信、惭、愧、,嗔、痴,...  “无相颂”与佛法大意  【善知识,吾有一无相颂,各须诵取。在家出家,但依此修。若不自修,惟记吾言,亦有益。听吾颂曰:   说通及心通,如日处虚空。唯传见性法,出世破邪宗。   法即顿渐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31353337.html
  • 正觉与解脱

    佛陀是重于正觉的。学佛者也不称发出离心,而说发菩提心。声闻是闻佛教声而解脱,佛却「先未闻法,能自觉知,现法身知,得三菩提」(杂含卷二六·六八四经)。佛陀的正觉,是镇、无疑的完满开展,究竟圆成;而声闻弟子的正觉,是偏于、无疑的,佛与声闻的正觉,可说有程度上的差别。但这是说:佛陀的正觉,是智慧中心的,含摄得镇、无疑,从身心净化,自他和乐的生活中得究竟自在。如从智慧的无疑说,无漏慧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1356508.html
  • 《金刚经》与清净心的培养

    源于古代印度、名震东方世界的佛家奇书《金刚经》,传世两千多年来,不知倾倒了多少虔诚的善男信女和儒雅风流的文人学士,也不知使多少像梁帝明皇这样的天之骄子仰慕不已,呜呼赞叹。即使在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,《金刚经》的神奇魅力也没有受到丝毫的动摇。  这是为什么?  因为人类在任何时代都需要一颗清净的心。  清净心,即无垢染、嗔、恼、怨无忧、缚的空灵自在、湛寂明澈、圆融住的纯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50557591.html
  • 听传道法师论“方便与究竟”

    ,或一点点未到,都是不究竟:迂回而上是方便。  究竟:是与三善根——嗔、痴相应,所作已办,所应度者皆度讫,其未度者已作得度因缘——令其亲近善知识,种善根,到了自觉觉他,身口意三业清净,依正—...

    邱敏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41468327.html
  • 实话——宫布多吉上师的精彩开示

    无我地念。 10、问:念经时,总是打妄想,怎么办? 上师答:继续念! 11、问:有人骂我、害我,怎么办? 上师答:那就谢谢他!学佛连自己都放不下,还学什么? 12、问:怎么才能成佛? 上师答:先要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20576626.html
  • 仁俊长老:静坐初步简要法

    速度快行,看时间是否充裕,如充裕,七、八分钟后再渐渐慢行二、三分钟,即告结束。   目 的   观息无常,久则、无忧;著意闻薰,思惟、修学,定能趣向解脱。约现实利益说:身体健康,心境宁静,思想...

    仁俊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7325587960.html
  • 大乘百法明门论

      三善十一者:一信、二精进、三惭、四愧、五、六嗔、七无疑、八轻安、九不放逸、十行舍、十一不害。   四烦恼六者:一、二嗔、三疑、四慢、五疑、六不正见。   五烦恼二十者:一忿、二恨、三恼、四覆、五诳、六谄、七矫、八害、九嫉、十悭、十一惭、十二无愧、十三不信、十四懈怠、十五放逸、十六昏沉、十七掉举、十八失念、十九不正知、二十散乱。   六不定四者:一睡眠、二恶作、三寻、四伺。  ...

    天亲菩萨造

    法相|唯识|般若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2/09050694599.html
  • 以简驭繁、纲举目张的五位百法

    是:信、惭、愧、嗔、痴、精进、轻安、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。  前面遍行和别境,都是就精神的功能而言,而善这十一个心所,则是指人们具体的心理状态,而且是优良的、有益的那些心理状态,下面我们分别...会近善远恶、取善去恶了。  是一种清净明朗的心理状态。这里专指“于有有具,著为性”,有是指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三界之有;有具是能生三界的内因。三界之存部是有漏,明白了这层因果关系,自然不敢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4547989.html
  • 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(2)

    举出六条理由证明末那识的存在[131]:  (1)、不共明证,《成唯识论》卷五把“无明”区分为不共无明和相应无明两种。无明独起,称为独头无明,亦称不共无明;假如与等俱生,称为相应无明。不共无明对认识...167]  e、(Alobha),对于财色名利没有执著贪欲的心。《大乘广五蕴论》卷一称:  云何?谓贪对治,令深厌患,无着为性。谓于诸有,及有资具,染着为。彼之对治,说为,此即于有,及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35155698.html
  • 王恩洋:佛学通释(1)

    佛言:有情有十善业道,身三、语四、意三。谓不杀、不盗、不淫;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;嗔、正见。  何谓不杀?谓性慈仁,贪嗔痴。由是于他有情生命,起防护行。见他有情现受苦时,尚起无量...,端重质直。言笑不苟,为世轨范。凡所论说,应理如法。教诫化导,引大义利。于他倡荡绮语淫辞,尚不欲见尚不欲闻,况乃自说诸非法语?是为不绮语。  何谓?谓于净妙可意境事,所染著,淡泊寂然,诸系恋,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72764814.html